保時捷在中國為什麼不「香」了?
2025-09-30 12:17:53
簡繁中文簡體 繁體紐約時報 出版語言ENGLISH (英語)ESPAÑOL (西班牙語)字體大小 小 中 大 超大商業與經濟中文 中中英雙語 雙語英文 英保時捷在中國為什麼不「香」了?MELISSA EDDY2025年2月18日去年北京車展上的保時捷Taycan。保時捷在中國的銷量正在下滑。 Gilles Sabrié for The New York Times德國汽車製造商們曾憑藉精密的工程技術在中國高性能汽車市場佔據了幾十年的主導地位,但它們現在正在輸給中國的競爭對手,因為後者已把高端汽車的定義改變為電動的、智能的,以及價格實惠的汽車。許多中國新車與德國競爭對手的車外形相似,比如廣受歡迎的小米SU7很像保時捷的Taycan。SU7在動力和制動方面可與Taycan媲美,但前者也把人工智慧集成進來,例如用人工智慧協助停車,在司機打開車門時播放其最喜歡的歌曲以示迎接。錦上添花的是:SU7的售價大約是Taycan的一半。結果是,幾十年來一直主導中國高端汽車市場的德國汽車製造商正在看到自己的銷量下降,而小米去年銷售了10多萬輛SU7,小米是中國領先的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受創最嚴重的是保時捷,公司上個月的財報稱,2024年在中國交付的車輛暴跌了28%。雖然保時捷在全球其他地區的銷量有所增長,但在華銷量的下跌之大使公司今年的全球銷量下降了3%。多年來,德國汽車製造商一直依賴中國市場來彌補其他地區需求疲軟的問題,導致它們忽視了在本國面臨的更深層的結構性問題。最主要的問題是它們不願採用已成為中國汽車主流的技術:配備了先進軟體的電動汽車,這些軟體已越來越多地將人工智慧包括進來。小米在北京一個高檔購物中心裡的汽車經銷店。小米是中國領先的智慧型手機製造商之一,現已進軍電動汽車領域。 Keith Bradsher/The New York Times「德國(還有美國、以及日韓等)老牌西方製造商大大地低估了中國製造商的研發力度,也就是中國在電動出行和軟體定義汽車等重要領域的進展,」德國貝爾吉施格拉德巴赫汽車管理中心主任斯戴凡·布拉澤說。市場專家稱,軟體方面的進步,加上自動駕駛和遠程控制等功能已成為中國電動汽車的標配,這迫使習慣於依賴品牌賺錢的歐洲汽車製造商不得不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廣告「我認為,中國消費者現在已做好了準備,接受中國公司可以生產出他們認為高端的汽車,」法國外貿銀行企業與投資銀行經濟學家加里·吳(音)說。保時捷本月宣布,將解僱公司的首席財務官和一名高級銷售主管,這兩人都因保時捷業績不佳(包括在中國市場)而受到壓力。雪上加霜的是,川普總統指示顧問為包括歐盟在內的美國貿易夥伴制定新的關稅水平。這可能會對保時捷造成傷害。與寶馬、梅賽德斯-奔馳或其他大眾旗下的品牌不同,保時捷只從德國本土向美國出口產品。去年北京車展上的小米SU7。 Gilles Sabrié for The New York Times上週,保時捷表示,由於全球需求下降,未來幾年將在德國裁減多達1900個工作崗位。去年,保時捷電動汽車Taycan的銷量下降了近一半,交付量為20836輛,新款混合動力車Panamera的銷量下降了13%,部分原因是中國買家的興趣不如預期。透過希基·何(音)這樣的購車者,可以看到保時捷所面臨問題的嚴重程度。她是湖南長沙的一名社群媒體內容創作者。2017年,她買了自己的第一輛車——一輛鮮紅色的梅賽德斯-奔馳CLA轎跑車。但去年,她決定換一輛小米SU7。小米在SU7上安裝了自動停車和遠程激活溫度控制等功能,希基·何表示,這符合自己與其他年輕的中國司機對汽車的期望。廣告「選新車的時候,我根本沒有考慮過再買一輛德國車,」希基·何說。SU7還沒有出口,但是一些樣車已經來到美國。福特汽車首席執行官小詹姆斯·法利說,他把其中一輛從上海運到芝加哥,開了六個月,並且「還想一直開下去」。小米還在德國著名的紐博格林賽道上測試了SU7 Ultra的精簡版,該車型將於3月在中國發布。去年10月,SU7創造了「最快四門轎車」的紀錄,以20秒的優勢擊敗了保時捷的Taycan,行業媒體和車迷們為這一消息歡呼雀躍。廣州街頭的一輛保時捷Macan。 Keith Bradsher/The New York Times然而,賽道官員指出,兩輛車的測試時間沒有可比性,因為中國的賽車是一個初步版本,在一個基本上開放的類別中競爭,而Taycan是一個已經可以進入展廳的車型,屬於高度監管的類別。不管怎樣,這個信息是準確無誤的。「作為德國汽車製造商,在價格更高的情況下,我們必須至少具備同等或更多的創新能力,」布拉澤說。「這一點已經逐漸喪失,因為中國汽車製造商現在同樣具有創新能力,有些甚至更具創新性。」Keith Bradsher自北京對本文有報導貢獻,Li You自上海對本文有研究貢獻。
Melissa Eddy常駐柏林,報導德國政治、商業和經濟新聞。點擊查看更多關於她的信息。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點擊查看本文英文版。相關報導通用汽車中國業務為何急劇崩潰2024年12月20日
大眾汽車是如何迷失新疆、失意中國的2024年11月1日
富士康計劃在鄭州建園區生產電動汽車2024年8月15日
中國電動車企在泰國挑戰日本主導地位2024年7月31日
最受歡迎H-1B簽證費暴漲,中國推出K字簽證和美國搶人才中國國安部如何崛起為強大的網路間諜機構「美國優先」的解藥?中國借聯合國舞台塑造負責任大國形象中國的綠色能源雄心將給世界帶來什麼代價?李強在聯大講話,將中國塑造為和平與安全的維護者孔傑榮逝世:深耕中國法律界的美國律師令中國感到恐懼的一個新聞熱詞青年的吶喊:抗議之聲點燃「亞洲之春」中國工業機器人年安裝量超過世界其他地區總和習近平和普丁談及器官移植與「長生不老」國際中國商業與經濟鏡頭科技科學健康教育文化風尚旅遊房地產觀點與評論國際亞太南亞美國美洲歐洲中東非洲中國時政經濟社會中外關係港澳台商業與經濟全球經濟中國經濟交易錄文化閱讀藝術電影與電視體育風尚時尚美食與美酒生活方式觀點與評論專欄作者觀點漫畫更多鏡頭科技科技公司科技與你科學健康教育旅遊房地產免費下載 紐約時報中文網iOS 和 Android App
點擊下載iOS App 點擊下載Android App©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